迄今为止,上到仅差一点就过亿的史上明清家具拍卖标王"清黄花梨鸾凤牡丹纹大顶箱柜",下到刚过千万的"明黄花梨高束腰马蹄足挖缺做条桌",这些打着清水山房藏印迹的珍品一经出现,便引来重量级藏家的争抢。和23年前第一次现身拍卖会相比,它们各自的身价无不翻翻数十倍。
图片来自互联网
文化大革命过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不久之后,欲将中国传统文化拍成电影,呈现给世界的李翰祥导演来到北京。那时候黄花梨不能出口,文革期间的积攒起来的许多明清家具堆积在北京硬木家具厂无处存放,有的还经过王世襄先生测量、拍照,并不像现在被奉若珍宝。
或许是出于电影道具的需要,李导演从中挑选了几十件高价收购。花好几百元买一张桌子,那时候顶得上普通人一年的工资,不过这对于来自香港的大导演却不在话下。后来这些家具大都成了"清水山房"的私人收藏。
随后便迎来了1985年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出版,明清紫檀、黄花梨家具热度陡增,价格也扶摇直上。1989年,《明式家具研究》面世奠定了王先生在业界的泰斗地位,每一件被他收录、点评、甚至是批评过的家具都凭借其名声而身价大涨,李翰祥先生当年从硬木家具厂买回的家具中竟有数件这样的藏品。
"清水山房"的收藏神话,是那个特定年代、特定环境和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奇迹,随着95年嘉德秋拍落槌,十几件明清家具珍品重新散落民间,向着百倍以上的涨幅挺近,续写着清水山房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