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界·无界/城市空间\"艺术展
设计的领域
有的建筑师在做产品设计,有的建筑师则专门只做医疗建筑或小型建筑,有的室内设 计师在设计衣服,有的室内设计师则只做餐厅或只做私宅,有的产品设计师又在做室内设 计……听着是不是有点乱?但这是当前设计领域的普遍现象。创意无界,让有些设计师在跨 专业的尝试里,享受到了创意的乐趣,而另一边,有些设计师则将所有对于设计的热情和精 力都集中在一处。到底哪种方式更好,是跨界设计还是应该遵从术业有专攻的古人智慧?怎 样做才更有利于设计师的成长,从而带动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
本期专题,我们采访了颇具代表性的两类设计师,一类是多年专注于同一个领域,比如 利旭恒和孟也,利旭恒从始至终只做餐厅设计,且表示会一直做到退休,孟也则在中国家装 行业深耕了二十多年。另一类设计师则与他们不同,而是同时扮演着多种身份,以赵墨为例, 作为建筑师的她,同时在做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 个螺丝扣,只要与创意与设计有关的工作她都乐此不疲。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都感染了我。在完成采访,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理想的过程 中,我逐渐消除了对于“界”的纠结。其实,界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模糊的,即便是 明确表示要与餐厅设计结一世情缘的利旭恒,界也只有在对外定位自我身份时才会被强调。 在设计的世界里,他是无界感的,灵感的火花无处不在。英国设计师劳伦斯·卢埃林·博文, 你可以说他是室内设计师、电视明星、家居产品设计师,其实他所有的身份都指向一点:通 过设计让人们能够在更好的状态下生活。不管从事什么设计类型,前提是这些设计师都生 活在设计里,在不断地观察、体悟与发现中自我修练,然后通过设计作品传达给使用者。
那么,到底哪种方式对于设计师的成长最好,我的答案是界一直在那里,路应在心中, 适合自己就好。专一也好,跨界也罢,关键是自己热爱且能够驾驭,不功利、不急切。利旭恒 专注于餐厅设计,除了事业发展的考虑,支撑他取得世界设计界认可的最大动力还是源于热 爱。江欣宜也是,无论跨界艺术还是研究生活,最终都不过是在围绕她最热爱的室内设计工 作所展开的学习和分享,让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完整。无论看起来有界还是无界,最终,外界 对你的认知还是通过你的作为与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