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五一节之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内家居品牌“红品爱家”在其官方上发布了一则道歉声明,声称去年9月发布的《红品爱家不忍京东霸权退出声明》公告,与事实存在出入,侵犯了京东的名誉权,发布后对京东声誉造成了一定损害,让社会公众对京东产生了误解,郑重向京东道歉。
作为去年电商行业的重大事件,“红品爱家”在去年9月6日忽然发布了一则《红品爱家不忍京东霸权退出声明》,并在声明内表示,其不想被剥夺商家自主选择渠道经营商、自主经营店铺、自主维护产品定价体系的自由,因此宣布退出京东。
当时,有不少舆论都据此指责京东对其平台上的商家采用粗暴的管理方式,而“红品爱家”退出则是这一现状的体现。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表面现象的背后根源是,同时在京东和天猫开店的商家,在去年的一个时间段,都被逼迫作出二选一选择,否则有可能受到强势平台的制裁。而作为家居服饰等传统优势领域,天猫的价值明显,因此这些品牌权衡再三之后不得不作出割舍一方的抉择,并以“表态”方式退出,以换取留守平台的更多资源倾斜。
在对京东的指责声之中,京东以“红品爱家”侵犯其名誉作为由,将“红品爱家”告上了法庭。在外界看来,这事件的不良影响甚大,甚至已经关乎到危害到京东品牌,因此京东采取法律途径来解决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诉说之后的情况就没有了下文,这一风波看似已不了了之。
不过今年4月28日“红品爱家”的声明,则又把这一事件拉回到了公众视野。“红品爱家”的“认错”,让外界的判断开始倾向于后一种情况。
红品爱家还原退出京东真相并致歉,似乎已可以和之前一系列以碰瓷方式和京东决裂的品牌联系在了一起。
其中的质疑声音包括,这一系列决裂事件背后,谁会是真正的“霸权”?既然“红品爱家”承认京东没有侵犯其主权,那“红品爱家”为什么还要如此高调退出?
笔者当时在网络上搜过,以类似方式公开撕逼并且高端宣布退出京东的品牌又一个长长的列表:阿芙精油、木林森、优衣库、韩都衣舍、裂帛、江南布衣,这些品牌当时发布的声明内容,和“红品爱家”大同小异,但笔者也发现更多没有公开撕逼但却选择默默退出的品牌更加多:格格、太平鸟、真维斯等等,大多为国内知名品牌,它们的官方旗舰店在去年临近“双十一”的时候集中地从京东平台上消失了,理由大多为“自我调整的需要”……
既然京东并没有侵犯其主权,这些服饰品类的品牌为什么会集体退出京东?是京东的霸权大到这些品牌可以不顾销量可能大幅下降的地步?还是说为了兼顾其他更大平台的利益而不得不做的割舍?
去年和“京东霸权事件”同时闹到沸沸扬扬的,是“天猫强迫二选一”事件。有媒体曝光称众多在天猫有很好销售业绩支撑的品牌,因为天猫和京东的竞争关系而被迫选择只存在于一方的平台内,大量品牌被迫撤离京东,而发表离场声明只是捎带手做的“决裂表态”。